《自然 化学》:在化学与生物间搭一座“立交桥
为您介绍:2014年3月,一篇首次利用小分子钯催化剂激活活细胞内特定蛋白质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 化学》在线杂志上,对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内长期关注的利用化学小分子调控生物大分子的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化学生物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陈鹏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留念的那一年,当陈鹏通过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被保送到燕园时,或许不曾预见到,11年后,经验了在美国6年的求学研究,自己会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的身份重回燕园,此后,仅用了5年工夫,他便晋升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研究生时就想走学术这条路,虽然美国的学术体系更成熟,但一进到那个体系里就能看到自己5年、10年后大略是什么(甲氧胺盐酸盐)样子,稳定但缺少能让自己兴奋的东西。”虽然对国内科研国际化程度如何心里打鼓,但喜欢刺激、爱冒险的陈鹏,在美国做完博士后研究后,还是干脆选择回国,因为他觉得国内宽广的发展空间容不得他有半点迟疑。
2011年,由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设计组织,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旨在体制机制、科研成果、创新人才等方面,作出能够推广的摸索和努力。“这是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试点工作,我通过非常严格的国际面试第一批入选到这个中心。”陈鹏说,“在以往,中国除草安全剂大局部的经费都是支持某个科研项目,而在这个中心则是5年持续稳定支持个人。我们申请仪器、招收学生都很便捷。”
陈鹏口中的“严格”绝非夸张其词。该中心成立后首次选拔研究人员时,北大有64人申请,19人入围;清华有55人申请,23人入围,平均入围比例仅为35%。而这42名侥幸儿还要在5年后直面20%的续聘淘汰率。
这个自主科研实践平台,让陈鹏朝着“无限的可能”自主成长。2002年,是陈鹏的导师、美国芝加哥大学华裔博士生导师何川教授将化学生物学学科带到芝加哥大学。作为何川教授的第一批学生,陈鹏被这门在当时看来充斥未知与活力的前沿新兴学科深深吸引。如今,进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每天面对来自生物、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的课题组成员,陈鹏的理想再一次在化学生物学这一前沿交叉学科领域起飞。
化学生物学任务
化学生物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展蛋白质化学工具,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了解蛋白质结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蛋白质进行化学调控,用以发展蛋白质大分子药物。目前,国际上基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药物很少,而大分子药物对于糖尿病、癌症等症状治疗的前景十分广大。近几年,陈鹏课题组致力于研究活细胞的蛋白质功能,发展了新一代的蛋白质光交联探针。
2012年,陈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目前我国化学领域最年轻的“杰青”获得者之一。“我日常以科研为主,能够说科研占了80%的工夫。”虽然每周要上6天班,周日还要开一天课题组会,师生加一起30多人,讲科研进展、最新文献、科研综述,一边讲一边辅导,陈鹏说起自己的忙碌,却是那般云淡风轻。他说,现阶段对他最大的考验,不是科研本身,而是科研团队的组织运行。“一个课题组有时候就像一项小工程,从申请经费、机器运转、学生、产出,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就要产生成果,然后再开始新的研究。”陈鹏说他之所以酷爱基础学科研究,一个重要起因是能够凭兴趣选择并掌控自己的科研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是自由的。